摘要:原创: 萍实君 美丽萍乡萍乡,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对于每一个萍乡人来说,不管是对这座城市是爱是恨,总能找到一些元素,比如红色革命摇篮、煤城、武功山,等等。当然,这不只是限于萍乡人,就算是外地人,对于这座城市,大概也是留在安源这两个字眼上吧...
原创: 萍实君 美丽萍乡
萍乡,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对于每一个萍乡人来说,不管是对这座城市是爱是恨,总能找到一些元素,比如红色革命摇篮、煤城、武功山,等等。
当然,这不只是限于萍乡人,就算是外地人,对于这座城市,大概也是留在安源这两个字眼上吧,除此之外能够被外人谈起的,估计也就武功山了。
但是,作为地道的萍乡人,对于萍乡应该有更多的知晓。不管是湘赣通衢、吴楚咽喉的追忆,还是工人运动策源地的红色记忆;不管是高原草甸的自然风光,还是乡村旅游的风生水起。我们总是应该能够找到属于萍乡的印记。
这些东西,成为每一个萍乡人的精神符号。但是,萍乡的精神符号不仅仅限于只写东西,如果你能够静下来,重新审视这座城市,你会发现:这座小小的城市,正在树起一座大爱的丰碑。
当我们被晏玉萍感动时
她正在边做透析边改作业
老师,这个词的分量太重,不是随便谁都可以担当得起的,晏玉萍却赋予了老师更重的分量。
在晏玉萍的身上,我们发现蜡烛的光芒,也能将这个世界照得通亮。不管是因为某个学生眼睛近视,因家境困难不能治理而带他到医院去矫正视力,还是把自己在外办企业的哥哥和妹妹“拉”回来创业,只为让自己的学生能与家人在一起。她让自己的亲人在麻山开办了一家制衣厂,并把曾在外地打工的不少老乡带回家乡,让他们为制衣厂进行来料加工,使不少家庭免受两地分离之苦。这一切,她都始终是在为自己的学生着想,也许,她是平凡的,只是一个小镇的老师。然而,她的精神却足以感动我们,她的精神足以给这个世界带来希望。
像晏玉萍这样的好老师,上帝应该是格外眷顾的。三月的春风,吹得整个世界开了花,当大家都沉浸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美好意象中。然而,晏玉萍却仍然捂在厚厚的棉衣里,伏在窗边的办公桌上批改作业。如果不是窗台上挂着液透滴管,很难让人相信,这个笑得爽朗的乡村女教师已患肾功能重度衰竭三年。
所幸,三年后,晏玉萍奇迹般的恢复健康了,终于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再婚、生子,扯着大嗓门上课。但命运似乎并不肯放过晏玉萍:2005年,一场车祸导致右肩锁骨粉碎性骨折,因手术的失误,至今她的右肩锁骨上还固定着钢板和螺丝钉。一到变天,就会钻心的疼痛,一节课板书下来,右肩都痛麻了。2014年6月,因曾经肝病而长时期大量服药,在时隔18年后,潜伏在体内的毒素发作,当晏玉萍被检查出尿毒症时,已发展到第四期。就在同事都以为晏玉萍再也不能站在讲台的时候,她却仍然像个没事人一样照常上班。
2015年9月,晏玉萍的病情再一次恶化,出现头晕呕吐、视线模糊等症状,肌酐指标达到800μmol/L以上,被送到南京治疗,一个月后医院劝其回家血液透析。当晏玉萍从医院回到教室,一群孩子跑过来争相要抱抱,不停地问:“老师,你什么时候好起来?什么时候回来?”看着一张张稚嫩的脸庞,晏玉萍又一次放不下。“不就是比别人的生活多了吃药、打针么?生活并没有改变。只有站在讲台上,我才感觉到生命的价值。”
晏玉萍用她的坚强、乐观、敬业,在萍乡这座小城中演绎了新时代下一道大爱风景,也铸就了她的一片赤诚师魂!
她代课6年
一生省吃俭用
死后将所有积蓄捐出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三月的最后一天,春雨依旧下个不停,上栗赤山无数人垂泪感念一名离世的老人。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
她叫邓爱珍,出生于1947年,是一名心怀大爱的代课教师标杆。她从教6年,但一生始终坚持以师爱关怀为人处事。她一生朴实无华,善待邻里,一心想着做善人,做善事,回报社会。根据她生前的遗愿,家人替她捐出了1万元现金。这笔钱用于创立赤山镇大院小学助学基金会的启动资金。
七十年代,她应大队安排到大院小学代教6年。 她格外珍惜自己的岗位,每天备课到深夜,第二天早早来到学校,开始紧张的教学。她为人和蔼,教学又细心、细致,她的教学通俗易懂,深受学生的喜欢,让家长无比信任。因其丈夫在外工作,为照顾家里4个孩子。她不得不离开了自己心爱的讲台。6年的光阴,不长,但对于邓爱珍来说,这6年的光阴从此便陪伴了自己一生。
这一生,她过得艰苦。为培养几个子女成才,她可谓是过得一贫如洗。后来,儿女们大了,生活水平高了,但邓爱珍却养成了节衣缩食的习惯,儿女们拿给她的生活零花钱,都舍不得花。慢慢的,化零为整,她共积攒5000多元,2016年,政府给她一次性经济补偿金4350元,这是她作为代课老师的回报,于是,她终于积蓄了万元现金。
然而,她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帮助经济困难的孩子,让他们读得起书。在卧病在床的情况下,她多次跟丈夫和子女商量要捐助贫困学子。今年3月,弥留之际,她立下遗嘱:把这1万元积蓄捐到大院小学去,设立“邓爱珍助学培育基金会”。以后,由其儿女每年根据收入状况追加资金。2017年3月22日,年逾70的邓爱珍老人与世长辞。遵照老人的遗愿,3月31日下午1时40分,邓爱珍的丈夫带着儿女们赶到大院小学,把1万元爱心款捐献给学校。4月1日,他们又带着慰问品和邓爱珍从未穿过衣物,专程送给了赤山敬老院的老人。
有些事情,注定就是这样平铺直叙中,却给人无尽的力量,邓爱珍的举动,对她来说,只是做一件很小的事情,只是出于自己内心深处的善心。然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她所展现的却是大爱。绿我涓滴,会它千倾澄碧。邓爱珍是平凡的,也是普通的。在70年的人生道路上,她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行动,在她的身上,践行的是自立自强,彰显着向上向善的大爱无言。
关于她的一生,虽然言简意赅,却掷地有声,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人。今天,当我们再次阅读关于她的点点滴滴,我们会发现,她并不曾离开。她一直在我们身边,为我们点一盏爱之灯,照亮了整个上栗,照亮了整个萍乡,照亮了整个世界。她只是代课老师,却成为了我们每个人的导师;她一生贫困,却把最珍贵的财富留给了世人。
在王振美的身上
我发现了一种最朴实的美
王振美出生于莲花县最北的一个小山村,名叫太沙村,一听名字就知道是一个偏僻而落后的地方,事实上也真的如此。
当然,现在越是偏僻越被称为风景秀美、民风淳朴,但那不过是外人的说辞而已,苦便是苦,外人是无法明白的。
王振美却明白。
父亲早逝,家庭贫困,让王振美过早的尝试到了生活的苦。
王振美只读过小学,但凭借自身勤奋好学,也成为了一个有文化的人,解放后先后在坊楼小学、县政府、县农业局、县招待所、海潭垦殖场等几个部门工作过。
1962年,为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王振美向县政府提出了回家参加农业生产的愿望,在获得县政府的批准后,他回到了六市乡太沙村。王振美除了担任大队会计、小队会计、保管、信用社太沙分部负责人外,还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出工参加劳动赚取工分。当时一个劳动力一年能够赚3000工分就了不起了,但是王振美能够赚7000工分。
王振美在家乡一干就是15年。
这并算不上多么的伟大,其实在中国有无数的农民一辈子在家乡,或贫穷,也或贫穷,也或还是贫穷。
这便是命运。
1965年,家境贫穷的王振美患上了一种名为勾端螺旋体病的急性传染病(民间称之为“打谷黄”或“稻瘟病”),险些丧命。乡亲们将他送进医院,你10元我5元,东拼西凑了1000多元给他治病买药。
在上世纪60年代,1000多元可不是一笔小钱。王振美至今仍清楚记得当时帮助过他的恩人:“张丙恩400元、严积发300元……”让他感觉温暖的还有很多乡亲:谢仁安、严云开、严志贵……
然而,王振美始终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人。
1968年王振美与同村村民郭梅昌和易应胜等人修建沿背石拱桥的故事。
由于那时工程还算大,当地有好多人说风凉话。
但王振美顶住所有的压力,带头从河里挑砂石,又从修河江水库的工程队里弄来了10包水泥,还请来了木匠装好模。最后发动全村所有劳动力每个人分摊100块窑砖。
经过一个多月的辛苦建设,石拱桥终于建成了。
沿背石拱桥一直到现在还在使用,成为他为民办实事的见证。
有思想,有思路的人,其实在村里也有,但王振美配得上王振美这个名字,还在于他的爱心。
几十年来,爱心一直在王振美的心中延续。新农村建设、扶贫济困、捐资助学……都有王振美慷慨捐助的身影。
2012年,山背村村民吴国英患病住院,医院诊断为肾衰竭,急需做换肾手术,王振美得知后慷慨解囊捐款1万元。
2014年,六市乡政府牵头成立“奖扶助学教育基金会”,他又带头捐资1万元。
乡政府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王振美还是第一个响应号召,并主动找到太沙贫困户郭梅昌,商讨帮扶计划,为郭梅昌家里购买农药化肥等物资,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他捐助出去的财物也没法统计。
近日,王振美又正式宣布捐赠50万元成立六市乡教育基金会,对乡内贫困学生进行资助,帮忙减轻贫困学生的家庭负担,让他们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
王振美的事迹说要有多惊天地泣鬼神,也说不上去,但在他的身上,却始终有一种力量,在指引着我们前进。
平凡与伟大,从来就不是一对反义词,往往是平凡中蕴含着伟大,而伟大正是平凡的积淀。王振美将自己的大爱,传递给更多的人,温暖社会。古人云,“一善染心,万劫不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每一份善意的传递,都通往温暖人心的春天。
像出没在黎明时分的清道夫
日复一日擦拭着城市的阴暗面
近日,全国首部禁毒帮教题材院线电影《带你归家》首映式11月15日在萍乡安源大剧院举行,该影片是以萍乡市禁毒志愿者协会真实感人事迹为蓝本,讲述基层党员禁毒志愿者段华胜老人从事几十年义务帮教工作,带领志愿者团队以不舍弃、不抛弃的情怀,把吸毒人员既当病人又当亲人,帮助他们回归社会。
如今,在萍乡说起段华胜这个名字,应该没有几个不知道的。关于他的事迹,早已经传遍了萍乡的每一个角落。
上世纪90年代,很多青年沾染上毒品后,失足入狱。接触得多了,段华胜也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避免违法犯罪行为所带来的双向伤害。于是,在帮教失足人员的同时,段华胜开始了对吸毒人员的心态矫治和面向社会的禁毒宣教。
在帮教的路上,有辛酸,有痛苦,但更多的是欣喜,这些都已化作段华胜生命里永不褪色的珍宝。段华胜说,每次想到600余名帮教对象告别过去、走向新生,每回收到帮教对象寄来的信件、打来的电话,他都感到无比欣慰、无比自豪,而这些才是促使他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
段华胜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很开心”“你是一座桥,将迷茫引向光明;你是一团火,温暖着冰冷的心;你是一棵树,撑起酷暑的绿荫;你是一滴水,闪耀出海的爱心!”这是2013年度“最美萍乡人”段华胜的颁奖词。
段华胜,就像出没在黎明时分的清道夫,日复一日擦拭着城市的阴暗面。
读至此时,你是否已经对萍乡有了更多的一份了解,你是否也觉得萍乡是一座大爱之城,你是否想对这座城市进行深入挖掘。
在萍乡,他们就像一颗颗星星,编织成满天繁星,照亮了萍乡大地,点亮了人们心中崇德向善之“灯”。不仅如此,在萍乡还有很多像他们一样的人,比如王新乐,每天骑车奔走在税收征管一线,即使身患肾病、肺腺癌等多种疾病,还一直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病痛,咬牙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比如李比亚,在抓捕犯罪嫌疑人时遭遇暴力拒捕,左手无名指被咬断,却忍着剧痛将贼擒获;比如“板凳哥”胡生发,身残志坚,诚信创业,助人为乐;比如最美渡工郭罗恩,义务摆渡十三载,风雨无阻接送孩子上下学;
太多感人的事迹,太多令人敬佩的人,正在这座有爱的城市中涌现。当你走在萍乡街头,不期而遇的微笑,如和风细雨的问候,将带给你最美丽的心情。
萍乡,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城市?我想,此时已经不需要多说了,此时只需要我们静静地聆听,这座城市深处的声音,那是一种黄鹂鸣翠柳的声音,那是一种随风潜入夜的声音。
因为有爱,让萍乡变得有了温度。因为有爱,让萍乡变得有了力量。
美丽萍乡
作者:萍实君
编辑:美丽萍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