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线建设是上世纪60、70年代国际环境突变而进行的工业建设浪潮,投入资金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建设工厂数量之众堪称是历史之最。整个建设工期达20年,过程亦有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热血青年为之奋斗一生的勇气让人敬佩不已。随着国际环境的缓和,深山里...
三线建设是上世纪60、70年代国际环境突变而进行的工业建设浪潮,投入资金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建设工厂数量之众堪称是历史之最。整个建设工期达20年,过程亦有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热血青年为之奋斗一生的勇气让人敬佩不已。随着国际环境的缓和,深山里的老工厂不断往城里搬迁,热闹非凡的工厂又恢复到原有的宁静,剩下的就是一栋栋废弃的建筑,这些建筑亦成为怀念和追寻前人梦想的足迹,更是老三线一代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神泉乡,位于莲花县南部,距离县城10公里,地处于永新、茶陵、莲花三县的交界处。山高、林密、有水源,很符合建设三线厂所具备的“靠山、隐蔽、分散”的指示,于是在1970年7月12日国务院比准财政部在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建设国营542厂的请示,并于1971年8月份动工建设。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同志于1970年7月12日签署审批通过,亦称为712工程,也称为712厂,主要印制人民币和生产印制人民币所需的附属产品。
1971年8月份动工建设,1973年8月完工交付使用,设备主要来自内迁的上海造币厂。上海造币厂设备内迁的同时还有大部分的技术员和工人,还有就是从全国各地招来的大学生和专业人才,小部分是征收土地,经过考试合格后招进来的当地青年。来自五湖四海的技术员、学生、工人还有本地人,形成当年最常见但又觉得新颖的三线小社会。
1973年9月份生产指挥系统形成,同年11月份第三套人民币1元券正式投产。712厂在1973年至1983年前后10年间承印4套人民币,总计10个券种14个版别。进入80年代,国防压力逐步减轻,隐藏在山里的三线厂随即迁至城区。1983年10月份南昌印制厂筹建处成立,将712厂有步骤地往南昌搬迁,1989年712厂整体搬迁完毕,712厂也完成三线建设时期所赋予的使命。
动工到交付使用,整个建设周期不过是2年的时间,时间短任务重几乎是三线建设最常见的现象。没有基建设备,楼房厂房建设全部靠手工,开山挖地全部靠人力,硬是在深山老林里建设出伟大的工程。现代基建狂魔套用在那个年代也不为过,只有特殊历史背景和特殊年代的热血青年才能有如此伟大的壮举,无私的奉献精神。
按当时三线建设一厂一小社会的要求,712厂也跟其它三线厂一样,建设有学校、职工宿舍、职工食堂、医院、电影院、对外联络信箱、招待所等配套设施。尽管比起大三线有所不及,但也算是麻雀再小也不缺一套完整的五脏。职工外加职工家属,聚集在厂区里生活,712厂就是典型的军工城。
按当时的建制规模对应地方为县团级单位,712厂隶属于军工单位,待遇比当时的莲花县长要好些。军工背景的缘故,安保工作极为严格,24小时不掉岗,站岗都是真枪实弹的现役军人。10里之外设立岗哨,无关人员不得靠近,若是贼头贼脑的人在附近溜达,当特务处理都有可能,不过以当时的安保环境,是个正常人都不太愿意靠近军工城。
当年还有父母是工人子女都是工人的说法,父母退休子女接岗都是普遍现象,军工城有独立的教育系统,从幼儿园至初中大部分的子女都在子弟学校接受教育。进入高中阶段比较出息的子弟可以到省城乃至北京、上海受到更好的教育,最弱的也是在本厂技校继续接受教育。技校毕业出来的子弟大部分都接替父母的岗位,技校就是为储备和培养人才而设立的,三线厂几乎没有人才断档的现象,技校的存在也为三线厂的持续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712厂整体搬迁至南昌后遗留下许多的老建筑,老建筑亦成为当地一大亮点。部分厂房出租给当地企业,但出租的也只是少部分,绝大部分目前都处于闲置状态,辉煌一时的造币厂随着人气的流失而走向冷清。最为显眼的就是职工宿舍楼,几乎没有人居住,几十年前陪伴它的是勤劳的工人,现在陪伴它的也只有缠绕着的树藤。看似一道绿光,用行为艺术的语言来说美呆了,但是从另侧面看亦是它的沧桑和追忆。
三线建设是在特殊的国际环境和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纵然有不同的观点去描述它的利与弊,但弊端的描述占据的比例不小。三线建设是出于保护工业而进行的一场大迁徙,为的是预防之后的持久战,巧合的是第三次世界大战没有发生,使得我国能够稳健的向前发展。712厂是三线厂,但不是生产武器为主,而是以印制纸币为主,纸币或许在战争面前毫无瓜葛,但是在经济战线上纸币比起原子弹还要致命。纸币有时候比武器还要管用,就好比如近代的美国,欧洲、亚洲、非洲、美洲都能看到它挑起战争的身影,如果不是为纸币想必美国也不会到处挑起战争。个人的感觉就是武器是决定战争的走向,纸币是战争的延续,战争的最终目的都是纸币。
三线建设的30年间形成一段特殊的历史,也形成一段特殊的文化。第一代三线人或许部分已经不在人世,第二代三线人或许是记忆最深刻的群体,第一代人能够在同时期内光荣退休,第二代三线人却经历着下岗的命运,不过三线人遗留下来的历史产物,足以让世人学习一辈子,更是让人羡慕一辈子,有时间多去了解三线文化,熟知那段满清热血的青春史。
本文是记事性文稿,见物说物,见其所想,所想所写,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大伙谅解。谢谢广大读者阅读本文稿,敬请给予建设性意见。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