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巷子弯弯曲曲,幽深窄长,小草在墙角的缝隙里偷偷探出头,窥探这个神奇的世界,也为这多彩的巷子更添一丝新趣。巷子里到处都是岁月的痕迹,也有生活的故事和气息。这里便是江西萍乡市安源区八一街的一条老巷子--杨家巷。这里是70年城市发展变迁的缩影。杨...
巷子弯弯曲曲,幽深窄长,小草在墙角的缝隙里偷偷探出头,窥探这个神奇的世界,也为这多彩的巷子更添一丝新趣。巷子里到处都是岁月的痕迹,也有生活的故事和气息。这里便是江西萍乡市安源区八一街的一条老巷子--杨家巷。这里是70年城市发展变迁的缩影。
杨家巷,原名杨家冲。这条巷子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繁华、热闹、落寞和转型发展。
杨家巷之于安源人,之于萍乡人,就像南锣巷之于北京人,上下九之于广州人,中山路之于南昌人一样,是老萍乡的气息和味道,是不能割舍的家乡的街道。“杨家巷以前可是‘小南京’呢,别提多热闹了!”回忆起曾经的杨家巷,八一街党委委员漆松梅的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的同时,也有那么一丝的遗憾,“可惜后来没落了,被边缘化了。”
其实在高楼林立、综合体发展迅速的今天,曾经最繁华的八一街仍然保有自己的地位。这里,曾经有萍乡饭店、萍乡百货商场、萍乡邮电局、萍乡供销社、西门电影院……“西门电影院是安源区最早的电影院,以前大家都到这里来看电影,一票难求。别提多火爆了。”谈起西门电影院的辉煌,安源人无不称赞。八一街,曾经的老市区,如今,随着安源区行政中心的转移,八一街的城市中心功能也逐渐失色。
入夜时分,我们从安源区八一街办事处的大楼走出来,不自觉哆嗦了一下。是的啊,入了冬,夜晚终究微寒几分了。左转角,走过长长的水泥路,路过大大小小的商铺,马路上车流不息,路上行人匆匆。步行约七八百米,左拐,夹杂着生活和文艺气息的小巷,便是曾经名躁一时的杨家巷了。在这样一个冬夜,带着几分好奇,又怀着几分乡愁,我们走进了这条记载历史的老街巷。
杨家巷从历史中走来,向历史中走去。杨家巷是安源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往昔的缩影,一个记忆深处的符号。
“大变样!”上世纪80年代,杨家巷繁华一时,就住在这里的彭友明说,起初,住在杨家巷的多是铁路职工。
作为拥有江西第一条铁路的萍乡,曾经是交通要塞,也是经济重地。萍乡火车站,见证了江西省铁路大发展时代,也迎来送往了五湖四海的人。当然,他们之中,也有不少人流了下来,在这里工作、生活,成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萍乡人。以铁路为生,也以铁路为家的他们,将家沿铁路而建。其中,杨家巷就是彼时南昌铁路局的家属区。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变化,铁路也发生了变化。萍乡北站的建设和正式投入使用,一列列动车、高铁从萍乡的大地上呼啸而过,与此同时,萍乡北站的商业圈、各单位、住宅区也逐渐呈现雏形。萍乡火车站的功能减弱,热闹一时的杨家巷也安静了下来,“以前别提多热闹了。无论是白班的人还是夜班的人,回来后总会邻里间唠会嗑。补觉的人也习惯了这种氛围,从不觉得吵。”彭友明说。
如今,杨家巷的四周,楼房越来越高了,从杨家巷搬出去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不管巷外如何改变,巷内的时间自成一派,缓慢流动着。
从热闹的西门主干道拐进“闹中取静”的杨家巷,映入眼帘的事一排排低矮的楼房和平房,这些成型于建国初期的建筑,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的“铁路地区拆除平房,在原址建楼房”,也走过了上世纪90年拆除平房后逐渐建成的单元楼。走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杨家巷,依然保持着自己的风格和滋味。这里的一切那么平静,脱离了钢筋水泥,把车水马龙全部关门在外。如今,杨家巷外围林立的高楼,杨家巷一直在这里,看着这座城市的变迁、发展。
沧桑老巷换新颜。一座城市,一条道路,一段记忆。数十年来,安源城区道路的发展变迁,无不让市民们感叹安源区发展的日新月异,欣欣向荣。
如果非要说,萍乡哪里可以寻味到最正宗萍乡美食,杨家巷绝对算一个。这条载满了岁月的记忆、蕴藏着萍城的各色踪影、糅合了商业和人文、历史文化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的悠悠深巷,在城市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也明显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路面坑洼不平,流动摊贩较多,电线裸露且错综交叉缠绕……“以前,垃圾是可以随处乱扔的,电动车就停在楼道充电,太不安全了。”彭友明说。
“以‘看变化、新风尚’为主题来改造杨家巷。”漆松梅介绍说,近年来,八一街精准定位,以民生实事为抓手,结合城市历史和人文,对背街小巷进行改造提升。同时,随着安源区委区政府“三年大变样”的深入推进,通过清除杂物、美化墙面、捆扎电线等一系列举措,让杨家巷更为干净整洁;创意墙绘给老巷增添了风景和生机活力,“蝶变!简直就是蝶变!原先破旧的巷道实现了华丽变身。”彭友明兴奋地说道。
在杨家巷,铁路文化一直是主调。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过去的路径,如那一幅画“蒸汽机-内燃机-动车”的车头墙绘,恰是对杨家巷过去的最好诠释;墙上的那一间西门电影院,几十年前,约上三五小伙伴,用一张票全部人都进去了,看遍了鳌州轶事、永昌十二时辰、铁道游击队之萍乡站……;还有白发暮年时, 斜阳西下,宽阔的柏油路上, 佝偻的你我,依然相互搀扶前行的浪漫……杨家巷的创意墙绘聚焦了昔日老巷样貌、居民生活场景,展现了新时代生活新风尚。整个巷道分为老巷故事和小巷新风两个篇章,通过描绘居民生活、城市面貌等方面的新旧变化,展现祖国巨大变化、伟大成就。“经常尤其是周末,很多外面的人会到这里来玩,拍照。”彭友明说,看着巷子越来越美、越来越好,居住在这里的人也发生了改变,“素质更高了。没有随地乱吐痰的人了,烟头也不落地了,电动车都是停放在固定的地方。”
忙碌之余,遇见杨家巷,驻足在这里的一砖一瓦下,享受着这里的一片安宁。走在巷子里,不自知的慢下了脚步,慢慢走,不赶那分秒的时间,是极好的。
据了解,在杨家巷开工建设前,八一街组织包家冲社区充分收集居民的诉求以及对巷道改造的意见建议,并在改造全程中,邀请周边居民积极参与。根据居民的反馈,巷道改造着重完善了道路、破损下水管网、卫生死角的清理整顿,并添置了便民桌椅15套,打造了“红色驿站”便民书屋,方便周边居民休闲娱乐。打造了两个电动车便民充电站,并广泛宣传引导居民不要在楼道间为电动车充电。打造了一个社区消防站,致力于增强老旧小区火灾防范救援力量。
这条窄窄的巷子的变迁见证了安源区的变化,见证了安源区的发展。而这条承载了杨家巷人的这条路,已铭刻在记忆里,成为安源人内心深处永远的怀念了。离开时,用手机扫描了墙面上的二维码“我家住在八一街,古老的接到穿越了千年……我家住在八一街,这里的明天更精彩,同心逐梦的八一人,高唱幸福的新时代。我家住在八一街,八一街。”
这属于八一街人的熟悉的旋律从手机中传出来,跟着轻声和,仿佛看见了杨家巷在新中国的土地上蝶变的新样貌,那是中国大地上千千万万条老街巷未来的样子,美丽而不失乡愁。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