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编者按:安源区,地处江西省萍乡市中心城区,是一个老工矿区,素有“江南煤都”之称。这个曾因煤而兴、因煤而盛的地方,也曾因煤而困、因煤而忧。近年来,安源区坚持“保护为先、发展为要、民生为本”,按照“重点突出、分类施策、阶段治理、全面复绿”和“宜...
编者按:安源区,地处江西省萍乡市中心城区,是一个老工矿区,素有“江南煤都”之称。这个曾因煤而兴、因煤而盛的地方,也曾因煤而困、因煤而忧。
近年来,安源区坚持“保护为先、发展为要、民生为本”,按照“重点突出、分类施策、阶段治理、全面复绿”和“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建则建”的原则,推进矿山修复、生态治理,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矿山转型、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为矿山生态修复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作出了示范。近日,记者走进萍乡市安源区高坑镇、城郊管委会、青山镇、五陂镇,实地感受安源区矿山生态修复的生动实践。
如今的王家源村村貌(安源区供图)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记者焦俊杰报道:昔日光秃秃,如今绿油油,是萍乡市安源区高坑镇王家源村的真实写照。深秋时节,走进王家源村,村容村貌干净整洁,一栋栋房屋整齐划一,道路两侧郁郁葱葱,一幅美丽乡村新图画展现在眼前。谁能想到,昔日的废弃矿山贫困村如今变成了幸福村。
矿山修复治理
滥挖乱采严重破坏生态
多年前,王家源村是萍乡煤矿的重要采区之一,这里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逾百年的煤矿开采历史。20世纪90年代,随着民营煤矿的蓬勃发展,这里曾分布着大小百十家工矿企业,最多时居住了三万余名矿工。彼时,一条街上4家银行、5个商场,餐馆林立,影院爆满,是远近闻名的村集体经济“超亿元村”,被誉为“山坳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高坑镇的陈玉萍就是其中一名见证者。谈起王家源村昔日的繁华,陈玉萍打开了话匣,“当时家家户户都开采煤矿,我也和别人合伙挖煤,这里非常繁华,很多小汽车,高峰期有200多家煤矿。”
然而,红火的日子背后暗藏隐忧,肆意开采带来的繁华并不长久。2001年,国家实行关井压产政策,王家源所有煤矿陆续关停,王家源村的经济出现断崖式下跌。
王家源村村干部黄欣介绍,“因为多年开采,当时村里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遍地都是煤矸石,山上都是光秃秃的,到处都是黑的。”
生态环境被破坏,村民的生存也面临难题。王家源村村民既无耕地,也不会种地,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就业平台少、创收渠道窄,导致绝大部分村民不得已外出谋生,王家源村的常住人口一度骤减至400余人。2015年,全村328户1028人中,100户234人为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达23%,被列入江西省“十三五”规划定点帮扶“贫困村”。
昔日光秃秃,如今绿油油
昔日废弃矿山再度披青吐绿
因煤而兴,因煤而衰,王家源村的兴衰过程深刻验证这句话。为扭转这一局面,当地政府痛下决心修复生态,全力打好水土流失治理攻坚战。
高坑镇镇长吴文林介绍,“我们积极落实国家矿山修复政策,多措并举,关停煤矿的同时,依法打击非法开采矿山资源,加强对矿山资源的保护,全力推进矿山复绿、整治工作。”
王家源村制定矿山复绿计划,加强矿山治理、植被覆绿。对开采的废弃煤矿全部予以填埋,对堆积起来的废渣予以平整,从2015年起到2020年,投入了数百万元,种植1000余亩梧桐树、榔树等树木。走进曾经的废弃矿山,一排排长势良好的树木高耸在眼前,绿意盎然。
截至目前,全村相继实施了2700米河道清淤、3500亩森林抚育,累计挖土方7.8万立方米,植草13万立方米,种植樟树和湿地松各9万余株。昔日光秃秃,如今绿油油,这片因采矿而千疮百孔的山头,再度披青吐绿。
贫困户在扶贫车间工作
引进扶贫产业致富增收
近年来,通过生态修复,王家源村成为国家级生态村,走上了绿色发展道路,村民们端起“金饭碗”,吃上“生态饭”。在当地,许多村民利用村里优美环境的优势,做民宿、搞餐饮,靠吃“乡村旅游饭”发家致富。
依托脱贫攻坚战,王家源村优化村产业经济,闯出了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王家源村通过引进江西省最大的肉羊养殖基地—荷树坪农业综合体、槐猪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兴办一品农嘉合作社、新建光伏发电站等举措,持续带动农民增收,实现村级集体收入达70万元。
荷树坪肉羊养殖基地
伴着朦胧秋雨,山间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走进荷树坪农业综合体,山体边一个依稀可见的煤矿井口依然昭示这里开采煤矿的历史,昔日的废弃矿区,如今已是满眼绿意,生机勃勃。围栏内,数千头黑山羊、青海藏羊正在进食。2016年,在外打拼十余年的江建军兄弟,在家乡招商引资政策吸引下回到王家源,投资建设养殖基地。多年来,养殖基地持续吸纳村民家门口就业,累计分红10余万元,被评为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
荷树坪肉羊养殖基地的黑山羊(邱业成拍摄)
如今,曾经的百年煤村抖落灰尘,大力推进矿区修复,走绿色发展之路,找到发展的金钥匙,再次焕发青春,正打造出一幅现代版的乡村“富春山居图”。